目前分類:資訊職場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接了Cheers網站九月份的版主,寫了這篇跟工作有關的文章)

懶惰、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

不用怕,你就大方承認吧。現在不是在面試,你不用裝出一副工作狂的模樣。能夠舒服安逸懶散過日子,誰會不喜歡?所以大家都期待週末,都喜歡放假,颱風前夕都密切注意市政府宣布會不會停班停課,一聽到停班的消息,就大聲歡呼並加入臉書狂賀洗版的行列。

但是在公司上班如果想懶惰,是要有本錢的。必須平常存好懶惰的資本,想懶惰的時候才有資格去懶惰。

文章標籤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適圈」的英文是”Comfort zone”。維基百科上對這個詞的解釋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沒有危機感」。在職場上會經常聽到這個詞,尤其在某些特定時刻,也有些人愛用這個詞來教訓別人。

我整理了一下,這個詞通常來自以下幾種狀況:

-     來自主管:比方說要你承接額外業務,或調到其他職位的時候,祭出「跳出舒適圈」這個詞是很好用的,因為看起來野心萬丈又充滿光明正面的能量。老闆如果亮出這個詞,你必須要注意,是不是你在他的眼中就是個爽人,覺得你過太爽,必須增加工作量。不過也不必如此緊張,另一種可能不是你過太爽,而是整間公司都過太爽,因為賺錢太容易,大老闆們閒著發慌,就下令HR部門想些事讓大家忙,來鼓勵同仁經常調部門換職位,在這種時候「跳出舒適圈」正是一個冠冕堂皇的令牌。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得要感恩謝天,因為這公司不需要努力衝業績,還有空閒餘力來玩這種大風吹家家酒的遊戲。

-     來自HR人員:因為「舒適圈」這個詞常出現在公司制定的績效面談指南文件上,所以對於一向照本宣科領旨辦事的HR人員,自然不忘時時引用。所以如果碰上的是這種情況,就根本不必當真,因為對方不過是聽命辦事,跟電梯小姐每天要重覆謝謝光臨數百次一樣,這不過是對方工作上的樣板詞彙之一,所以不需答辯,只需行禮如儀,平安順利結束這段面談即可。

-     獵人頭公司:對一般的人力仲介公司跟高階的獵人頭公司來說,他們每天也是在努力衝業績做生意,只不過他們賣的東西是人。職缺是坑,人是蘿蔔,只要順利把蘿蔔塞到坑裡面,這筆交易就搞定,就可以賺到錢。如果坑空在那邊找不到合適的人,這筆生意可能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走。為了早日成交,有時就會把目標瞄準其他原先並不那麼合適的蘿蔔。比方說去勸對技術有興趣的工程師轉專案經理或業務,或鼓勵不想去對岸工作的人改變主意。在這個時候,「跳出舒適圈」就是很好用的魔術詞。如果你被他說動,就會對自己的保守不前感到羞愧,要趕快跟隨趨勢前進才是男子漢或女豪傑。於是你勇敢迎向挑戰,對方只想快把你賣出去收單結帳,還有下一個坑要接著去忙。

文章標籤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到六福皇宮參加研討會,看到現場同時有好幾家公司在辦活動。看到這些,就想到一些好玩的事情。

 

一般來說,辦活動最希望看到人潮洶湧,因為這樣代表人氣旺,活動辦得成功。不過如果碰上門可羅雀、小貓兩三隻的情況,其實並不是世界末日,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平安地跟老闆報告,粉飾太平混過去。如果參加人數很少,其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敘述,以下是幾種不同的說法:

 

* 「今天的活動出席率很高」:真相可能是只有三個人報名,現場來了兩個。哇,出席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六點七,已經是一般辦活動的正常水準了。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看到這一年一度各公司的尾牙季節又開始了,有的企業老闆開始摩拳擦掌準備登場表演。不久之前看到電視報導一家外商銀行的耶誕晚會,安排幾個女同事上台,在一首很難聽的歌曲「脫掉」音樂聲中,大家把老闆的衣服扒光,最後只剩下一件短褲,還有老闆實在不甚美觀的肉體。看到那一幕我差點吃不下飯,這樣肉麻當有趣,這樣的畫面到底哪裡好玩?我看那幾個上台扒老闆衣服的女同事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如果是金城武的話大家會搶著上去扒,換做這個老闆就只好壓榨可憐的員工上來配合演出,再勸大家「沒關係,忍一下就過去了」。

 

昨天的新聞是聯電的尾牙,今年一樣大手筆找來知名歌星演出,同樣是付出驚人的酬勞。據報導,莫文蔚的演出費就350萬,連陶晶瑩的主持費也有80萬,這樣的手筆確實驚人,相信坐在下面的員工應該也多少享受到了。這樣找專業的歌星來表演還是比較高明,反正凡事都得尊重專業,做生意這些大老闆可能是專家,但是上台表演的話,如果經費許可,還是找專業的人上台才能看。如果不是像聯電這樣有錢的公司,請不起大牌歌星,至少老闆們不要上去東施效顰,這樣會倒了大家的胃口。

 

不過我身為聯電的小小股東,看到這一幕還是有點心痛。可憐我的股票已經被套牢很久了,解套我看是遙遙無期,然後又見到大筆鈔票這樣付給原本就錦衣玉食的歌星們,雖然知道犒賞員工是應該的,還是要加減唉兩聲,問候一下住在套房裡的那幾張股票。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JavaTwo研討會的第二天。今年多了不少家廠商來現場參展,雖然都是號稱高科技公司,但是在現場攤位上擺出好東西的還是很少。其實現場應該是展示產品的最佳良機,但是很多公司好像都沒有好好利用。整個場地繞了一圈,在產品展示部分做得比較酷炫的好像只有Macromedia。他們的產品都有一定的水準,新推出的Flex很棒,用來做客戶端的應用程式可以弄得非常有質感。Breeze這套用來做線上簡報或是教學的工具也不錯,我之前錄的台語版Java產品線上講座就是用它來製作的。

有些公司的心態好像是在現場先用辣妹或是各種贈品把客戶吸引到攤位,然後拿到客戶資料就功德圓滿了。我覺得這是很笨的想法,好不容易有跟客戶面對面的機會,可以當面讓他看看自己家的東西有多麼了不起,結果在現場卻什麼也沒做,只想拿到客戶資料。他們原來心裡打的如意算盤是拿到一堆客戶資料,回去再好好利用。其實我可以跟各位保證,就算讓他們弄到一堆資料帶回家,最後還是不會好好利用的。名單拿回去只會用來寄垃圾郵件,其實在現場跟本尊面對面都引不起客戶興趣了,回去之後光靠騷擾電話跟廣告信件哪會有更好的效果。

之前有機會跟一位在知名外商軟體公司的朋友聊天,原本我以為他們公司錢多活動也多,客戶資料應該整理得很齊全。沒想到根據他的講法,其實他們內部也是一團亂,和我們平常土法煉鋼的作法其實差不多。由此可見行銷活動大家每天都在辦,錢也花了不少,但是像這樣好不容易集合了一千多個真正的潛在客戶,在現場卻不知道要珍惜機會,實在是非常可惜。

每個行銷活動其實都是銷售活動,終極目標都是要增加公司的業績。只是回收的時機有的是現場就看得到收穫,有的則是細水長流。現場擺攤位的公司也是各有各的目的,有的是真的想現場完成交易,有的新公司目的要打響知名度,有的公司是要告訴大家他們還活著,還有的公司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我們公司的軟體部門就是如此,上千人的活動還不當一回事,只會隨便找了一家經銷商來幫忙顧攤位,結果就看到攤位空空洞
洞,兩個顧攤位的人好像心不甘情不願,整天都懶洋洋地嘴巴開著坐在那邊當雕像。殘念啊,這麼棒的軟體產品交給雕像來賣,空有好東西卻碰上爛銷售人員,再棒的產品還是搞不起來的。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明兩天是一年一度的JavaTwo技術研討會。這個活動也是我在Sun工作期間很引以為傲的功績,今年已經是第四年舉辦了。每年它都吸引一千多個軟體設計師來參加,算是國內最大的一個軟體盛會。我雖然已經在七月初離職了,但是老同事們還是很有人情味,送給我參觀證來參加盛會。這兩天除了聽幾場技術講座之外,也可以見到很多老朋友們。

由於我已經不是Sun的員工,今年不能再代表公司在第一天開場的時候對大家演講,心裡還是覺得有點悵然。之前也一直覺得不能再上台真的很遺憾,所以就跟老同事們打商量,讓我躲在Java吉祥物--一隻大絨毛娃娃裡面出場。所以我最後還是上了台,還是面對上千位熟悉的朋友們在台上走了一趟,雖然當時沒有其他人知道裡面躲的就是我,但是我自己心裡已經爽到了,再也沒有遺憾。

今年的主題演講由我之前的香港老闆來講,他的國語實在非常難懂,然後也講得有氣無力,Java現在在各領域都有蓬勃的發展,但是在他的演說中一點也沒有表達出對這個技術的熱情,這麼精彩的內容可以講成如此死氣沈沈,實在是蠻厲害的。接下來Motorola,Nokia的講者陸續上台介紹他們公司在Java手機上面的發展。Nokia的演講者是我的好朋友,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最後不知如何忽然控制不住開始狂笑,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工作壓力太大,改天我再問問他。

然後是蘋果電腦的代表發表演說。原先排的是他們台灣的總經理,最後不知為何換了其他人上台代打,結果造成早上最大的敗筆。這位仁兄根本不懂得這個活動的目的和觀眾的屬性,全場變成在廣告蘋果的電腦硬體。我還記得他有一句名言是 : "各位如果有技術問題的話我不懂,我不是開發人員,我是Consultant。"
這就離奇了,不懂技術問題的Consultant到底能consult什麼?諮詢感情問題嗎?發明Java技術的是一位Sun的員工叫做James Gosling,人稱"Java之父"。這位蘋果電腦的先生在銀幕上打出James Gosling的照片,但是他的旁白卻是"人家告訴我這個James什麼的叫做Java之父,不過我是不清楚啦。" 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清楚,不知道台灣的蘋果電腦是不是沒有人了,派出這樣的白目來主講這麼重要的演講。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上班的最後一天。早上還是準時進辦公室,拿出人力資源部門給我的點交清單一項一項把東西交出來。其中有一項是女生廁所鑰匙,這種東西公司應該沒有發給我吧,雖然我一直好想要有。也許臨走前可以請一位女同事帶我進去參觀一下。

 

座位上的東西都搬得差不多了,公司網路帳號裡的資料也都備份完畢。平常很不喜歡待在辦公室裡,今天卻有點珍惜坐在這邊的日子。兩萬塊一張的人體工學辦公椅,尖端科技的精簡型網路電腦,還有這整個樓層豪華的辦公室,在回家寫作的日子就不可能享受得到了。

 

中午最後一批同事幫我賤行,據我統計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跟我的對話是像這樣的: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在台灣的我們,相信都清楚我們有些東西實在多得不像話。除了一波波的一窩蜂熱潮之外 (蛋撻、拉麵….),我們的有線電視也是一項台灣奇蹟,頻道數目多得驚人不打緊,新聞節目、 call-in節目更是氾濫。每天晚上各家新聞台好像是聯播節目,每台不是在播報一樣的新聞,就是用同樣 call-in主題讓同一批各黨派人士吵翻天。想想我們的新聞專業人員才多少,這麼多頻道一分,平均水準當然不會高。電視媒體如此,平面媒體也好不到哪裏去。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雜誌界,特別是科技新聞雜誌。

所謂的科技新聞雜誌,其實也是這幾年高科技行業情勢大好才冒出來的
這些新雜誌。有月刊、有週刊、有大本、有小本。不曉得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常常在同一時段有好幾本雜誌都在刊登類似內容,報導相同的人物。大家應該記得去年切和信超媒體在美上市一炮而紅之後,我記得有個禮拜在雜誌架上同時有四本以帥帥的辜仲諒先生為封面人物,連一向以深度見長的數位時代也禁不起誘惑,刊登了一篇照片多得驚人,接近寫真集的深度專訪。然後有一陣子是所謂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先生,最近幾位熱門封面人物是聯電的曹興誠先生,或是威盛的陳文琦先生。想起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群記者像成群蒼蠅四處奔跑,在高科技雜誌上好像也好不到哪裏去。看看國外的“ Red Herring”“Business 2.0”,雖然也是同類型雜誌,不過人家的記者是會自己去挖掘新題材、報導新公司、新產品,而不是只跟著新聞熱潮,只憑著生理反應,和兀鷹一樣聞到血腥味就趕快跑去搶食腐肉。

而且這樣光憑新聞熱潮捧人,有時候會捧出問題來。最近我發現一個有
趣的例子。從商業週刊衍生出來的數位週刊,四月初(第三十期)的封面人物是曹興誠先生。內容當然極盡吹捧之能事,包括描寫曹先生如何以煙霧彈誤導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買下世大。實情如何我是不敢說,不過文章中對於世大的評語是技術三流的世大該死的晶圓廠。奇妙的是就在前一期(第二十九期),封面人物是到中國蓋晶圓廠的張汝京。內容又是一陣吹捧,不過張汝京是何許人也?正是被台積電購併之前世大積體電路的總裁。前一期將他捧上天,下一個星期就說之前他主持的公司是技術三流,是該死,而且撰文的還是同一個編輯。奉勸資訊同業,有時候看到自己的公司上雜誌不要太高興,就算高興也不要高興得太久,月刊可以高興一個月,週刊只能高興一個星期,因為等到換吹捧別人的時候,流彈隨時會掃到你。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