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住在台灣的我們,相信都清楚我們有些東西實在多得不像話。除了一波波的一窩蜂熱潮之外 (蛋撻、拉麵….),我們的有線電視也是一項台灣奇蹟,頻道數目多得驚人不打緊,新聞節目、 call-in節目更是氾濫。每天晚上各家新聞台好像是聯播節目,每台不是在播報一樣的新聞,就是用同樣 call-in主題讓同一批各黨派人士吵翻天。想想我們的新聞專業人員才多少,這麼多頻道一分,平均水準當然不會高。電視媒體如此,平面媒體也好不到哪裏去。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雜誌界,特別是科技新聞雜誌。

所謂的科技新聞雜誌,其實也是這幾年高科技行業情勢大好才冒出來的
這些新雜誌。有月刊、有週刊、有大本、有小本。不曉得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常常在同一時段有好幾本雜誌都在刊登類似內容,報導相同的人物。大家應該記得去年切和信超媒體在美上市一炮而紅之後,我記得有個禮拜在雜誌架上同時有四本以帥帥的辜仲諒先生為封面人物,連一向以深度見長的數位時代也禁不起誘惑,刊登了一篇照片多得驚人,接近寫真集的深度專訪。然後有一陣子是所謂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先生,最近幾位熱門封面人物是聯電的曹興誠先生,或是威盛的陳文琦先生。想起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群記者像成群蒼蠅四處奔跑,在高科技雜誌上好像也好不到哪裏去。看看國外的“ Red Herring”“Business 2.0”,雖然也是同類型雜誌,不過人家的記者是會自己去挖掘新題材、報導新公司、新產品,而不是只跟著新聞熱潮,只憑著生理反應,和兀鷹一樣聞到血腥味就趕快跑去搶食腐肉。

而且這樣光憑新聞熱潮捧人,有時候會捧出問題來。最近我發現一個有
趣的例子。從商業週刊衍生出來的數位週刊,四月初(第三十期)的封面人物是曹興誠先生。內容當然極盡吹捧之能事,包括描寫曹先生如何以煙霧彈誤導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買下世大。實情如何我是不敢說,不過文章中對於世大的評語是技術三流的世大該死的晶圓廠。奇妙的是就在前一期(第二十九期),封面人物是到中國蓋晶圓廠的張汝京。內容又是一陣吹捧,不過張汝京是何許人也?正是被台積電購併之前世大積體電路的總裁。前一期將他捧上天,下一個星期就說之前他主持的公司是技術三流,是該死,而且撰文的還是同一個編輯。奉勸資訊同業,有時候看到自己的公司上雜誌不要太高興,就算高興也不要高興得太久,月刊可以高興一個月,週刊只能高興一個星期,因為等到換吹捧別人的時候,流彈隨時會掃到你。

所以一個成熟、有水準的科技圈,除了本業的科技公司要夠水準,這些
相關的媒體也得不錯才行。國外有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有Red HerringBusiness 2.0,我們也需要多一點的優質科技雜誌,而不是這些由商業八卦雜誌衍生出來的科技八卦雜誌。開卷有益,開雜誌卻未必。

 

(原載於 2001413 JAVA週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