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CHome專欄 科技老爸開講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報章媒體,一向喜歡給各種族群冠上聳動的封號,然後再藉此炒作。比方說從以前的「X世代」到現在的「Z世代」,「五年級生」到現在的「七年級生」,還有什麼「草莓族」、「竹科新貴」等等。輸人不輸陣,我也來取個新的封號。這個封號範圍很大,就是現在所有身邊充滿各種高科技裝備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都是「白老鼠世代」。

之所以稱為白老鼠,一看就知道是因為像是在做實驗。我們現在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上一代沒有人經歷過的。我所說的是如此重度使用各種科技產品,包括電腦、手機等等,這樣做久了會怎樣,根本沒有前例可循。

長時間用電腦,對身體各部分都會有不好的影響。電腦帶來的職業病最廣為人知的是RSI,英文全名是"Repetitive Strain Injury",中文翻譯做「重複施緊傷害」,帶來的是手部、脊椎、頸部跟腰部神經的傷害。記得幾年前很多廠商推出「人體工學鍵盤」或是「人體工學滑鼠」,似乎開始注意到這些問題。但是現在好像大家又不管了,比方說筆記型電腦賣翻了,在筆記型電腦上面根本不會去注意什麼人體工學鍵盤的。滑鼠也是一樣,為了攜帶方便,還出現很多迷你小滑鼠,用大手去操控這樣的小東西,對手指跟手腕神經都很傷。

除了「電腦族」,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科技產品就是手機。最近看到幾個電視廣告,都是在宣傳手機彩色螢幕的聲光效果,一群人圍繞在手機前面,目不轉睛地觀賞正在播放的影片。每次看到這個,我都覺得這些人是把我們當白癡嗎?手機螢幕這麼小,從上面看電影效果會好嗎?看久了眼睛不會花掉嗎?另外手機輻射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害,這個問題一直正反意見都有,各自也都有相關的實驗來佐證。所以這個爭議恐怕也得交給時間來證明了,因為這牽涉了多麼大的商業利益。像香菸這樣大家公認有害的產品,都可以繼續在市場上橫行,我們廣大的使用者只好乖乖地當活體實驗的白老鼠了。

用滑鼠操得最凶的是食指,用手機就換到拇指了。這邊又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拇指族」,就是指整天與手機相濡以沫,電話簡訊傳不停的人。對東方人,尤其是華人來說,電腦或是手機都是西方人的產物,所以對我們來說都有使用上的障礙。首先當然就是中文輸入,在電腦上的鍵盤是為了西方人設計的,打英文字母很簡單,要打中文字的話就得用各種輸入法。我試過所有中文輸入方式,包括語音輸入、手寫辨識,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我都用過,最後還是回歸到用鍵盤注音來輸入,因為那些東西一個比一個難用。電腦鍵盤尚且是如此,要用手機上面更有限的按鍵來做中文輸入,那就更痛苦了。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得在大約二十年前,我的個人電腦是最老牌的蘋果二號(Apple II)。當時沒有什麼儲存設備,要玩電動玩具的話,就用錄音帶連到電腦上來輸入這個遊戲程式。後來推出了軟碟機,記得那一片五又四分之一英吋的磁碟片的容量是360 KByte。以當時寫的一些小程式的檔案大小來看,那時候我的感覺是「哇!360K啊!這怎麼可能裝得滿啊!」

事情的後續發展,相信大家都猜得到。磁片很快就裝滿了,每隔一陣就得去買新的空白磁片。接下來出了1.2MByte的磁片,心裡覺得真是太棒了,容量是以前的三倍多耶!接下來又是越來越多磁片盒。後來硬式磁碟機問世,覺得真是世界的救星,一台等於好幾十片磁碟片的容量耶!逐漸硬碟的容量從幾十MByte,幾百MBytes,一直到目前的上百GByte。這些年來,電腦廠商會賺錢,資訊產業會成為明星產業,實在有它的原因。因為需求不斷地被膨脹,軟體所耗的資源越來越大,檔案越長越龐大,當然就會需要更快的處理器,還有更大的儲存空間才能應付。硬體不斷升級更新,有剩餘的空間跟運算能力閒著太可惜,於是軟體跟資料就越來越大,這樣不斷雞生蛋、蛋又生雞,就能確保資訊產業生生不息。

這種用需求帶動買氣,把音樂檔案跟儲存設備合而為一最好的例子,就是當紅炸子雞--蘋果電腦的iPod。iPod已經不只是一台MP3播放機,它可以當成隨身硬碟來儲存檔案,也能當成PDA來用。不過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種時尚潮流,和其他廠牌的同類型產品比起來,它就是多了那麼一種高貴的氣質。我有一些朋友,原來就擁有20G、30G、甚至是最頂級40G的iPod,但是今年台灣也推出了4G的mini iPod之後,他們每個人都又去買了一台。我覺得很奇怪,不是已經有了比較棒的機種嗎?推出mini iPod的原因是要提供一個比較陽春經濟的選擇,但是這些已經擁有高級貨的人,為什麼還要去買一台比較差的機種?問了他們之後,回答都是mini iPod有四種顏色,看起來很酷。像這樣不只是為了單純的儲存需求,連時髦的理由也加了進來,這樣的產品不大賣才奇怪。

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資料儲存需求,代表越來越大的資料量。但是這些龐大的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以前用不著這些資料呢?資料分為好幾種,第一種是文字資料。一般來說文字所佔的檔案空間不大,所以如果單純是文件這種文字資料,並不是造成資料量變大的主因,因為一個文字佔的大小是一定的。再來是軟體程式,它膨脹的速度就很驚人了。以前頂多幾十K、幾百K的應用程式,現在動輒需要好幾片安裝光碟,比方說微軟的Office,全部裝進去就得好幾百MByte的空間。軟體開發商不再注重程式的精簡跟效率,反正就交給高檔的硬體來解決。至於電玩遊戲就更不用談了,不但需要頂級的聲光配備,更需要空出足夠的硬碟空間來伺候這些大爺們。接下來成長最快的資料就是所謂的多媒體資料,包括聲音檔、圖片檔、還有影片檔等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數位相機變成隨身必備的裝置,現在乾脆跟手機結合在一起,沒有照相功能的手機好像就跟不上潮流。所以越來越多人照了一堆相片擺在網站上,各大入口網站都提供了網路相簿的服務。其實這些自拍的照片,除了跟色情有關的照片之外,實在沒什麼人會去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到朋友家裡作客,結果人家拿出家庭錄影帶來播放的經驗,這實在是一大酷刑,因為不相干的人根本一點興趣也沒有。不過這些自拍相片對儲存設備的銷售功不可沒,拍了一堆連自己都不會去看的相片,但是既然拍了刪掉又可惜,於是就全部歸檔儲存。只是這一存可能從此石沈大海,再也不會去看這些相片,白白浪費了光碟片或是硬碟空間。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買了一個紙盤遊戲跟兒子一起玩,它有個名字叫做「Quoridor」,中文翻成「步步為營」。一個木頭做成的盤子上面畫成9X9的方格,每個人有一個子跟一些木板。目的是要把自己的子走到對方那邊去,木板則是用來阻擋對方前進。規則很簡單,但是變化很多,玩起來很有趣。記得以前看過張系國的一篇短篇小說,裡面是說有個人發明了一種新型態的遊戲,結合了傳統的棋類遊戲和類似躲避球的運動,因此身價百倍。西洋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我們的象棋據說是起源於戰國時代,圍棋的傳說就更久了,甚至還有遠到「堯舜以棋教子」的說法。這些看似簡單卻變化無窮的棋類遊戲,經過了多年時間的考驗,依然是熱門好玩的遊戲。

除了視覺,有時候真實的觸感還是很重要。這些棋盤遊戲的棋子都做得很漂亮,光是拿著就覺得很有質感。去年到美國去的時候,在購物中心看到一副大型的西洋棋組在打折,還不嫌重老遠把它扛回來。每次拿出來跟兒子玩的時候都很得意,光是拿那些棋子就像是雕刻藝術品了。對小孩子來說,觸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感官刺激來源。其實大人也是一樣,像我曾經教我爸爸試著玩電腦上的麻將遊戲,他的感想很簡單,就是少了洗牌時稀哩嘩啦的感覺、堆牌時的樂趣、還有最重要摸牌時的快感,玩起來就不好玩了。

遊戲的目的就是要好玩,而且可以讓比賽雙方動腦筋鬥智,靠本事來分出勝負。撲克牌運氣佔的成分比較大,各種棋類遊戲就完全是靠實力硬碰硬了。棋類遊戲一直都是電腦科學裡一個重要的舞台,在上面可以把各種理論跟實作應用出來,比方說人工智慧理論、分散式處理理論、或是讓高效能的硬體有表演的機會。西洋棋這個在歐美國家最風行的棋類遊戲,多年來一直是電腦專家揮灑的舞台。象棋也是我們民間最風行的遊戲,至於複雜深奧的圍棋,這幾年更因為漫畫加卡通「棋靈王」的重新包裝,更是火熱到不行。這些棋盤遊戲的共同特點是道具都很簡單,就是一個棋盤,加上各種不同的棋子。在看似簡單有限的環境當中,卻能夠發展出變化無窮的智力對戰。

由此可見,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真的是很不容易。它們從外表看起來很簡單,裡面卻有大學問。相反的,現在很多聲光炫麗的電玩遊戲看似複雜,其實內容跟玩法卻是單調到不行。比較起來,現在流行的線上遊戲,在創意跟複雜度上就遠遠比不上這些傳統的棋類遊戲。首先,這些遊戲都是軟體程式,所以其實裡面的一舉一動、一草一木都是那些遊戲軟體公司設計出來的。各種遊戲設計者把腳本寫出來,設計好有哪些角色、哪些關卡、在哪邊藏了什麼寶物,然後就交給程式設計師把軟體寫出來。所以雖然看起來光彩奪目很複雜,其實玩這種線上遊戲的人就像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再怎麼厲害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個如來佛就是設計這個遊戲的人,或是說這些遊戲軟體公司。

以前發明出圍棋、象棋、或是西洋棋的人,目的單純就是為了好玩。但是現在的線上遊戲,目的是要讓玩家上癮,才會花更多時間在遊戲上,最終目的是讓公司能夠賺更多錢。既然目的是要賺錢,所以錢變成是萬能的。有錢就可以買更多武器跟寶物,讓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威力。然後軟體公司或是附庸的雜誌社會定期出版所謂的攻略本,只要花錢去買這種書,就可以學到五花八門的秘笈,輕鬆地晉級過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台灣人是地球上最懶惰的民族。聽到這句話可能許多人會有意見,有人會說從電視上看其他地方比我們懶的人多得是,像是很多非洲國家的人好像整天就是坐著發呆,很多中南美洲的人整天玩樂不做事,像村上春樹在「遠方的鼓聲」書中描寫的希臘人,當他在山路上慢跑的時候,村民紛紛出來勸他不要那麼累,趕快到屋子裡來喝酒,還說跑步對身體不好;在邱一新先生的「男人天堂趴趴走」一書當中,他是如此來描寫越南人的懶:「越南男人有個共通特性,喜歡蹲著或坐在小板凳上抽煙,並且喜歡望著遠方,一望就是好幾個鐘頭…時間在越南是沒意義的,你要多少就有多少」。懶惰的民族這麼多,怎麼會是台灣人最懶呢?

但是這些外表看起來很懶散的人,他們的懶就是單純的懶,就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懶,就是歡喜就好出自本能發自內心的懶,他們不會既要發懶,同時又要有油水可撈。所以看他們懶得很舒服,很自然,很令人羨慕。可是我們炎黃子孫就不同了,我們既要懶,又要在享受懶惰的同時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不花吹灰之力就能坐享其成。就好像教育專家們最喜歡喊的口號是要「寓教於樂」,可以一面玩一面還能學東西。其實天底下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想要不勞而獲就得要付出代價,一般來說其實就是要跟喊出這種口號的人買東西,因為這正是這些廠商的終極目標。

就拿現在的全民運動-減肥來說好了,就能夠證明台灣人真的是最懶。人家老外洋鬼子要減肥,就乖乖地換上球鞋和短褲,不是在公園馬路邊跑得大粒汗小粒汗,就是在健身房裏踩單車跑步機弄得氣喘如牛,然後好不容易消耗個一兩百卡洛里熱量就心滿意足。但是看看我們這些又懶又貪心的台灣人,既懶得動又想消耗熱量,所以因應這些廣大懶惰民意的要求,一堆不用動就可以減肥的玩意兒就出來了。

有人攤開手掌,說是每一點都連接到某一個身體器官,所以只要在手掌上東按西按,身體健康自然來。同樣的原理也適用在腳部,所以腳底按摩也可以是減肥的好辦法,坐著身體一攤兩腳一翹,然後腳板被按摩師傅捏得唉唉叫,這樣據說也會有減肥的功效。這還沒有完,劇情的發展越來越離奇,記得小時候唸過一段沒有意義的兒歌叫做"貪心不足屁股點蠟燭",沒想到現在真的有人在身體上點蠟燭,只不過還好不是屁股遭殃,而是蠟燭插在耳朵上。這種東西的正式名稱叫做「耳燭」。你就側躺在床上,然後有人會把你的耳朵當成燭台,只要蠟燭不要倒下來把你的頭髮燒光,滴下來的燭油也不要掉到臉上當場毀容,這樣燒個一陣子據說也能夠減肥。

然後小時候會笑人家「烏肚才」(就是黑肚臍啦),現在也真的有黑肚臍出現,就是所謂的「薰臍療法」。塞幾把草藥點火後冒煙往肚臍方向薰,薰得肚臍黑漆漆脂肪肚熱呼呼,滿屋子也烏煙瘴氣怪味四溢。據說這樣會讓身體強壯精神好,當場也能減肥。結果是在外面拒吸二手煙,回到家卻是吸了滿肚子的一手肚臍煙。所以老外真的是蠻夷之邦笨透了,幹嘛自己搞得那麼累,看看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只要舒舒服服地躺著,不管是搓手捏腳蠟燭插耳朵或是臭氣薰肚臍,動也不必動就能完全搞定,想瘦哪裏就瘦哪裏,大家看看炎黃子孫有多麼聰明,五千年歷史文化有多麼偉大。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種生物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來進行演化,這是達爾文「天演論」的主要論點。從單細胞生物、海底生物、陸上生物、猿猴進化到號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決定演化方向的是外在環境的變化。也就是說生活環境會影響我們後代的長相,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話,我猜人類的後代長得會越來越像一個電影裡的人物,就是外星人ET。

大家都清楚外星人ET的長相吧?它有一顆大頭,兩個大眼睛,嘴巴很小,跟我們一樣有兩手兩腳,但是兩手的食指長得特別大,然後兩隻腳短短的,簡直就是我們說的「矮肥短」。為什麼人類以後會長成這個樣子?既然生物演化的方向會受環境影響,現在我們每天最常做的是什麼事?對了,就是「打電腦」,上班打電腦,回家也要用電腦玩電動、用電腦上網聊天、購物、逛網站。照這樣整天跟電腦長相廝守下去,我認為人類就會長得像ET。就讓我一個個來解釋給大家聽。

就先由ET手上那根又肥又大的食指講起。依照我們現在使用電腦的習慣,以後食指會發展到如此肥大是很自然的事,其實這是設計電腦軟硬體的廠商一手造成的。電腦的輸入裝置以前是用鍵盤,到後來號稱要有一個友善的使用者介面,就都改成目前的滑鼠點選和圖形介面。滑鼠上頭雖然有兩個或是三個按鈕,但是大家都清楚,最常用的還是「左鍵」(對左撇子來說是右鍵),按這個鍵的正是我們的食指。我們隨時要把螢幕上的指標移來移去按一下做點選,要執行某個動作必須很快按兩下(這個動作的專有名詞叫做「雙擊」),要拖拉某個東西的時候還得按住左鍵不放,所以使用電腦的過程當中食指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樣勞役不均的結果,我們的食指當然會越來越發達,最後長成跟ET手上那根大熱狗一樣。

但是有一部份人的食指不會發展成大熱狗,就是我們這種比較熟像是UNIX作業系統的電腦技術人員。以前的輸入方式都是靠鍵盤,所以我們比較熟悉所謂命令列的輸入。這種方式有好有壞,跟滑鼠點選比起來,使用文字命令輸入是比較難,但是一旦學會之後,操作起來就很方便。應用程式不必非得用寫成圖形介面,遠端操作系統很簡單,而且一個動作用滑鼠可能要點選四五次,但是用鍵盤可能打一行指令就能搞定。不過畢竟我們這種人是少數,以後大家手上都有一支大熱狗,搞不好我們才是被淘汰的少數族群。

再來,眼睛也會變得很大,這也跟我們的電腦、或是圖形介面的設計有關。以前的電腦是單工,就是在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眼睛只要乖乖地看著輸入的文字就行。但是現在每家的電腦作業系統都是圖形介面,同時可以做好幾件事,所以做起事來不是手忙腳亂,而是手忙眼亂。手上握著滑鼠移來移去滴滴答答響,眼珠子也要跟著快速移動,隨時注意各個視窗裡的畫面。網頁瀏覽器是一定要的,而且一次要開好幾個視窗,同時注意好幾個網站;還有現在網路聊天也是不能缺少,不管是ICQ或MSN,同時得跟好幾個朋友線上對談。然後工作上需要用到的軟體也是要打開,比方說文書處理或是試算表,要是老闆或同事冷不防走過來,就可以趕快切換到這個視窗假裝在努力工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出了第二本書,在書店裡時常被歸類在”親子教育”的書櫃,跟一堆育嬰餵奶的書擺在一起。其實我的孩子還小,沒有什麼資格來傳授什麼經驗。唯一一點可能我比較有資格講話的,就是因為我在資訊界也工作了一陣子,多年來所學和工作都在電腦技術圈子裡,所以清楚知道所謂”學電腦”到底真正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一向主張小孩子不必學電腦,現在自己有小孩,當然也是身體力行。

大家都說學電腦是潮流,將來各行各業都會用到電腦,所以小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也得盡早來學電腦。這話前半段是沒錯,大家都會用到電腦,電腦或是網路確實是很好用,但是這跟小孩學電腦一點關係也沒有。在小孩子階段有更多基本功夫可以去學,像使用電腦這種簡單的技術等到要用的時候再來學就可以了,不必急著在他們都還沒發育完成的階段就急著來碰這些東西。

我們就來看看學了電腦要做什麼。現在坐在電腦螢幕前面的人,十個有八個事實上是在打電玩遊戲。大人們打發時間要玩電動就算了,為什麼要讓小孩子來玩電動?有人說打電動可以訓練反應能力,如果是指那些射擊或是格鬥遊戲的話,我不懂這樣訓練了什麼反應能力。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百分之九十的人體器官是不動的,跟著螢幕上的怪物做動作的只有眼球、握滑鼠或是搖桿的手指,頂多嘴巴再跟著吆喝幾聲,這樣訓練了什麼反應能力?與其如此,倒不如跟小孩子玩棒球、或是追逐打鬧、拿各種武器互砍,這樣隨便都能有更多身體上的運動、訓練更多反應能力吧。像我投球給兒子作打擊練習,或是拿玩具光劍打鬥互砍,現在他可以用球棒打得到球,揮劍攻擊的招式也明快俐落,這樣才叫做訓練反應。光是坐在螢幕前面英勇無比殺敵無數,爬下椅子就頭昏眼花手無縛雞之力,這樣的下一代應該不是我們想要見到的吧。

如果將來真的要學電腦來當飯吃,用電腦來做有用的事,現在軟體產品的開發上面,所需要用到的技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電腦核心技術、應用程式設計、以及畫面美工設計。第一項的電腦核心技術比方說是電玩遊戲裡的3D動畫引擎、角色劇情會思考互動的人工智慧引擎等等,這些弄到後來需要的是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能力。讓小孩子去學電腦操作,不如回過頭去學數學、打好數學的基礎,將來才能把雄厚的數學實力應用在電腦技術的開發上面。第二類的應用程式設計牽涉的是邏輯思考,這種邏輯思考能力在各種課程中都會逐漸培養學到,不管是數學課、生物課、國文課裡的論說文,或是歷史課裡的歷史事件分析,都能夠培養正確的邏輯思考能力。腦袋裡的思考邏輯只要清楚,學寫程式就不會難,所以這個跟提早讓小孩去碰電腦也沒有關係。第三項的美工設計更是跟天分有關,我們有些電腦技術很厲害的工程師,他們很會使用一些美工軟體,但是做出來的網頁看起來就是不對勁,色彩可能很鮮豔,圖形特效也很炫麗,不過搭配起來就是難看。換成有美工背景的人隨便來修一下馬上就改頭換面、化腐朽為神奇。現在電腦軟體產品也很講究門面的,所以美工相關的工作越來越重要。這種技術是美育的培養,跟學電腦也一點關係也沒有。小時候讓他們多畫圖,多欣賞世界名畫,審美觀和美感有了,長大後要設計什麼都沒有問題。

有些小孩子據說是迷上了電腦,所以每天還得限制他們上網玩電腦的時間,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大人是因為工作需要才得整天與電腦為伍,對小孩來說身邊多得是更好玩的東西,為什麼非得培養讓他們坐在電腦前面。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