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上一篇 傻瓜記者的專用語

這樣罵罵可以出氣,目的是要大家去輕視這些電視新聞台,不要把他們的話當真,希望可以減低他們的影響力,就能減輕他們帶來的災害。不過這樣當然不是治本之道,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其實和我前陣子看那本「魔球」得到的結論一樣,那就是用來評斷這些電視台的指標根本就有問題。「魔球」這本書講到一些評斷棒球選手的觀點,譬如說不能光看投手防禦率、打擊手的全壘打數,而是應該參考其他更精細的指標,才能更準確評估一個選手。在電視的領域裡,電視台的指標就是收視率,而現在的收視率調查正是禍亂的根源。

目前大家根據的是尼爾森公司的收視率調查,把它當成評估一個節目成不成功的根據,殊不知這樣的調查方法其實問題百出。最近看了楊照先生寫的「十年後的臺灣」,在書中第206頁就針對這點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就擷取其中幾段給大家看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買來看。這本書很有系統地點出臺灣目前各方面的問題,好玩的是架子上的書有兩種版本,內容完全一樣,封面有藍色跟綠色兩種,讓心裡很在乎顏色的讀者各取所需

楊照先生說:

「現在的調查,依賴裝設在一千多個樣本家庭裡的串流機,顯示收視行為….. 於是越有時間看電視的人,在收視率上的貢獻越高,他們的品味也就越能影響電視節目。」

什麼樣的人最有時間看電視?…..這些人是社會的主流消費者或家戶內的消費決策者嗎?當然不是。可是廣告公司只能照收視率下廣告,電視台只能照廣告量選擇節目方向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讓這群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的人,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品味。

電視台是商業機構,自然一切以賺錢為第一要務。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節目收視率數字亮眼,當然把它捧在手心當成寶。其他懶得動腦筋的電視台就跟著照抄,把這個據說觀眾喜歡的模式不斷複製下去,甚至變本加厲,藥下得越來越猛,大家開始比賽誰下流。既然收視率調查的結果是這樣,怎麼能去要求電視台主管停掉那些報表上收視率高,但是卻不入流的節目?怎麼可能會為了什麼社會責任、道德標準去叫那幾個面目猙獰的主播閉嘴?明明觀眾就是喜歡看這個啊?大家都在罵這家新聞台長期唯恐天下不亂,平常標題聳動、內容不經查證、把八卦週刊當成當週採訪新聞的指南,到了選舉開票的時候就爭相灌票,反正已經習慣了操控一切、為所欲為。但是攤開收視率數字,這種新聞台收視率都排在前面。所以他們為什麼要改?因為按照收視率來看,觀眾就是吃這一套啊。

我建議有錢又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可以來成立一個新的收視率調查機構。除了尼爾森那一千多個重度電視使用者之外,讓其他人的聲音可以冒出頭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情況應該會越來越樂觀。將來如果數位電視、電視機上盒越來越普及,就有機會掌握到更多電視收視人的收視狀況。在這種理想的情況還沒有出現之前,只希望電視台主管跟廣告商不要過度信任目前的收視率調查,要清楚這個調查的問題出在哪裡。不然的話,電視台主管傻傻地繼續支持號稱收視率高的節目,停掉據說收視率不好的節目,廣告商也傻傻地把錢砸在其實影響力沒有這麼大的劣質節目上,到最後受害的就是廣大的收視人口,因為尼爾森選中的那一千多個樣版電視家庭,就操控了電視頻道節目的走向跟品味。

所以,這又是錯誤的指標惹的禍。由此可見,在各行各業當中,如果能找對正確的指標,就能讓良幣驅逐劣幣。如果找的指標有問題,就會劣幣逐良幣。棒球場上球員的統計數字、職場上人力資源顧問的擇才標準、電視頻道的收視率調查、或是暢銷書排行榜、暢銷專輯排行榜,這些都是指標。哪些是可信賴的指標,哪些是虛偽造假、或是以偏蓋全的數字,每個行業的人千萬要小心注意,才不會當了冤大頭,最後害人又害己。

-------------------------------------------

摘自洪志鵬的「自由人日誌」

【暑假快要結束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