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最熱門的話題不外乎鮭魚,各公司粉絲團很多搶搭鮭魚熱潮做文章,各種聚會言談間也絕對不缺鮭魚話題,實在令我厭煩。多年前有個媽媽嘴命案,當時似乎新聞台每天深度報導,跟著追蹤故事進展的也大有人在。憶起當時在一場餐敘間又出現此話題,我只隨口說完全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惹得同桌人士嘖嘖稱奇,彷彿外星人現身。那時心中的感覺竟是很得意,認爲這是一個榮譽勳章,代表我沒有把時間精力花在這種無意義的新聞上。

  網路媒體日新月異,隨時有新東西冒出頭來。去年podcast在蟄伏多年後在台灣冒出頭,除了前幾名的podcaster廣告案已經排到半年以後,其他有志加入的人也前仆後繼,趕緊花錢買錄音設備準備也來分一杯羹。誰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還沒開始廣告業績進帳,又有新的服務上線了,這正是目前最紅的clubhouse。

  到目前為止,恕我資質駑鈍,大部分房間都覺得無趣。聽過最有意思的房間是「逐家來講台語TAIWAN」,有時候晚上會邀請廖峻來開講(沒錯,就是「廖廖廖廖廖廖廖峻」那個廖峻),講他的少年故事,和糾正一些大家常犯的台語發音錯誤。知識性和娛樂性都極高。另外有次躬逢Bill Gate本人現身受訪,內容當然有其價值。至於很多談行銷的房,江湖在走封號要有,自封的行銷教母電商大神滿街是,在房裡大神教父們行禮如儀各言爾志,但內容實在一般般,而且講幾次乾貨就用完了。

  Clubhouse爆紅的原因之一是有名人加持,但必須保證這些名人會時常出現,想沾光的人才會繼續黏在上面。不然會像EMBA一樣,想去唸的人如果目的是想跟企業老闆當同學,最終全班都是想跟老闆當同學的人,那就很令人失望了。另外的原因據說是邀請制帶來的尊榮效應,這也只是初期的噱頭。熱潮能否持續,還得看未來如何帶入收費機制,畢竟這才是決定此平台能否持續擴展的要素,讓公司本身和開房的人都有錢賺。

  我並不是說clubhouse裡面的內容不好,精確來說,我的意思是這把時間花在聽上面內容的效率太低,沒那麼正經八百一定要求內容得有料,但至少得有趣,但有料或是有趣的東西濃度實在太低了。如果在房間裡聽諸位大神禮貌周到地各抒己見1個小時,要有同等級的收穫我可能花10幾分鐘去看書,查網站資料,甚至快轉聽podcast就可以得到。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在看美國的漫畫史,兩大陣營當然是DC 和Marvel。初始漫畫書的發展DC 是老大哥,但在近年的電影發展上Marvel不但後來居上還遙遙領先。數位廣告也有兩大英雄聯盟:Facebook和Google, 各自藉由併購擴張團隊。Facebook 陣營除了臉書天神還有Instagram、WhatsApp, 以及自己的FB Messenger。Google 這邊更強大,勢力橫跨軟硬體,自家的搜尋和廣告聯播網、YouTube、Android 系統打遍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器各領域,今年還併購了Fitbit,手上處理的資料更加豐富完備。
 
  超級英雄還是有弱點,超人怕氪星石,蜘蛛人的兩位女友和美國隊長的酷寒戰士都是他們牽掛保護的對象。兩家科技巨頭正有個共同的弱點:隱私爭議。最近Apple 和Facebook 為了iOS 14 的隱私設定吵翻天,因為這改變正好打到Facebook 這條巨蟒的七寸致命弱點。Facebook 和Google 的盈利模式和Apple 或微軟這些較早期的科技巨頭完全不同,Apple 和微軟以產品或服務獲利,不管是套裝軟體、硬體裝置或雲端服務,都是銀貨兩訖,花錢買了才能用,賣的東西完全是靠自家研發團隊跟製造廠商做出來的。但Facebook 和Google之所以能跟廣告客戶收費,除了也是自家開發出來的厲害系統,憑藉的是由免費服務搜集來的用戶上網行為資料。Facebook 最強的是擁有幾乎實名制的用戶資料,所以分群可以很精準,廣告效果最好。Google 雖然不是實名制,但搜尋的關鍵字絕對可以精準得知這用戶的實際需求,Google Map 的軌跡可以精準知道這用戶的行動範圍,甚至掃描Gmail 的信件內容更完全掌握與他人的溝通資訊。這些都是方便好用的服務,所以用戶就無怨無悔奉上個人資訊換取免費服務。但這幾年隱私意識上揚,又看到他們賺得實在不像話,各國政府和用戶開始反彈,Apple 正好就借力使力,祭出保護隱私的大旗來重傷Facebook。Facebook 一旦無法從iPhone 用戶得到之前那麼多使用數據,對廣告客戶的賣點就被削弱了。
 
  Google 就比較聰明,為了形象自己出手,宣布將停止第三方cookies。就像電影《蝙蝠俠對超人》片末的大決戰,眼看眾英雄還無法解決強大的宇宙怪物,超人就壯烈犧牲,用最怕的氪星戟同時刺穿怪物和自己。這當然是個七傷拳,畢竟Google 自家超過80%收入來自廣告。不過字母公司旗下的英雄勢力龐大,全球Andriod 手機用戶數是iPhone 的兩倍多,有網站的誰沒在用Google Analytics?靠其他方式照樣可以掌握用戶資訊。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年末這時節,各媒體就會冒出各種新年趨勢預測,本篇應該搶了先機。但在此跟各位坦承,這標題是用來吸引您的注意,內容其實跟 2021 年沒什麼大關係。我相信這絕對是趨勢,但明年還為時過早。
 
  所謂小數據 AI,指的是不憑藉大量資料,回歸靠專業和經驗讓電腦來幫助做出判斷。
 
  到目前為止,AI 能在很多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也帶來實際可用的服務,憑藉的是大量資料的輔助。收集過往大量相關資料,藉由各種機器學習技術來分析,作為未來面對新狀況的判斷依據。最終產出的成品可能有一定水準,但當中的決策依據並無法清楚解釋。反正結果可以接受,大家就樂得享受這初步堪用的成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參加了蔣渭水基金會的一個讀報活動,由義美贊助複刻重印了 1925 年《台灣民報》發行的新年特刊,藉由閱讀這份刊物來了解當時的社會樣貌。《台灣民報》不只是當時有識之士推廣新文化與政治改革的基地,因為當時發行量已達1 萬份,也具備媒體帶來的商業價值。所以除了原本32 頁的內容,這新年特刊還增加多達104 頁的廣告。借用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先生的話:「廣告是當代歷史的一面反射鏡。研讀廣告,好像在讀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人物小傳。時代已經過去,藉由民報重製,歷史再現眼前。」
 
  不禁讓我想起歷史作家陳柔縉曾出版一本圖文並茂的厚重大書叫做《廣告表示》,整理了日治時期五十年的報紙廣告。這時空背景跟《台灣民報》一樣,但對象是當時的御用第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從日治時期五十年共六七十幾萬則廣告中,作者撈出當年的摩登流行商品,以及商人攬客的奇招異術。作者陳柔縉說:「廣告是最能說時代變化的見證人。」
 
  廣告紀錄是時代的縮影。因為得花錢刊登,所以這紀錄絕對可信。藉由研究廣告,就搭上時光機回到過去。看看那連收音機都還沒普及的時代,平面媒體就是最大也最有效的廣告平台,大家絞盡腦汁在那有限的版位中吸引閱讀者的眼球。在戰爭的黑暗來臨前,人們開始邁向新文學新藝術五彩繽紛的精彩新文化。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學院,有個神奇的東西叫分類帽。那是一頂會說話的巫師帽,能根據資質能力,將學生分配到適合的學院。每個廣告客戶都想要這頂分類帽找出目標客戶,這也正是數位廣告技術威力的重要依據,先盡量收集客戶資料和軌跡,然後依此來進行分類,進而針對不同的對象傳遞特定的訊息,目標是去影響對方的行為。除了一般的商業活動,當今的政治選戰活動也是這種數位行銷技術大顯身手的舞台。

  美國總統大選正在火熱互打中,在四年前那場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選戰,數位行銷技術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川普僅在劍橋分析支出的經費就高達1 億美金,結果也讓劍橋分析繼英國脫歐投票一戰成名之後再次聲名遠播,只是這回遠播的是臭名。主要來自 Facebook 的資料串接,可以取得每位 18 歲以上美國成人的 5,000 個資料點,也就是 2.4 億人的資料。然後用根據人格五大模型(“Big Five”model)發展出來的 OCEAN 計分法,把人的5 種性格依加權分數來計算分群,找出能夠影響的搖擺選民,提供各組人量身設計的訊息,最終希望影響他們的投票行為。
 
  先不論資料收集的管道正不正當,這種能精密將選民分群的技術,其實每個陣營都會想要。就連還沒有臉書和 Google 的年代,也已經有先聖先賢在做類似的事。就讓我們進入現在最火熱的逆轉門倒轉至 60 年前的美國⋯⋯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廣告之所以能較精準找到合適的受眾,憑藉的是用從網路上收集來的用戶使用資料,來確認每個人的喜好。於是手上擁有哪些資料變成決勝關鍵,於是這一行的業者都變成飢渴的資料狂。就像電影裡的警探亦步亦趨跟監嫌犯,甚至去翻找嫌疑犯家裡的垃圾桶,期望找到可用的線索。
 
  Facebook 算是天之驕子,除了大都是實名的註冊資料,用戶也都自動奉上自己所有個人資訊,分享心中所思一言一行。雖然這些可能只是該用戶想要在別人眼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時常淪為假掰,但至少呈現了用戶的價值觀,藉此資訊來打廣告已經很好用了。
 
  Google 表面上沒有這樣的實名資料,但手上擁有的資訊也非常強大。從全球最大的廣告聯播網蒐集用戶瀏覽資料,從關鍵字搜尋可以得知這人當下對哪種資訊有需求,比方說搜尋「抓猴」,可能代表對伴侶的忠貞度產生懷疑。從 Google 地圖能得知詳細的行蹤,這對線上結合線下的 O2O 行銷會有很大幫助。另外免費的 Gmail 信箱,Google 會從信件內容做文字分析,藉此在旁邊秀出相關的文字廣告。記得幾年前微軟的 Office.com 曾經拿這點來當宣傳主軸,強調自己不會跟 Gmail 一樣去看用戶的信件。但隱私果然是大家最不重視的,那波宣傳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效果。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 2 年前讀過一本書叫做《老派科技的逆襲》,講到在新科技席捲各產業,淘汰掉眾多我們熟悉或甚至熱愛的產品後,居然有些老派科技產品不但沒被打趴,還有浴火重生的趨勢。書中舉的例子包括相機底片、紙本雜誌、黑膠唱片等等。本期來介紹另一個持續成長,並也可以歸類為老派的媒體:Podcast。
 
  根據最新由 PwC 提供的《IAB Podcast Advertising Revenue Report》,2020 年即使在疫情中,美國市場的 Podcast 廣告投遞金額還成長了 14.7%,如果持續這成長幅度,整年總金額將會逼近 10 億美元的規模。
 
  在 Facebook、YouTube,甚至抖音短影片橫掃眾人的眼球和時間之際,Podcast 一直穩定成長。在年輕世代眼裡,Podcast 是只有聲音的 YouTube。但對我這種五年級生來說,更貼切的聯想是年輕時期的好朋友:收音機的廣播節目。Queen 有首名曲叫《Radio Gaga》(是的,這正是 Lady Gaga 這藝名的由來),當年在電視這新媒體進逼下,收音機開始式微,這首歌等於是寫給收音機的情歌,懷念它這些年的陪伴和帶來的歡樂,雖然吵雜混亂的垃圾內容也不少。最後一句歌詞是:「Radio, someone still loves you.」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一篇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二十年來,流行歌曲的前奏長度縮短了 78%,從平均 20 秒左右大幅縮短到 5 秒鐘。意思是越來越多歌曲的人聲很快就出現。造成這現象的原因竟然是歌曲排行榜的計算方式。在 Spotify 這種串流音樂平台上是用播放次數來排行,但要播放超過 30 秒才能算一次。因為選擇太多競爭激烈,為了吸引消費者別跑掉,就得盡量縮短前奏,盡快進入人聲演唱。
 
  所以像 Eagles 的名曲 Hotel California 這種吉他前奏接近一分鐘( 演唱會版本還不只!), 或是 Pink Floyd 的 Wish You Were Here,甚至周杰倫的以父之名這種長前奏的歌曲以後都很難再聽到,要嘛會被製作人說服縮短前奏,不然在排行榜上的競爭就會面臨劣勢。所以指標的選定可以影響一切。正確的指標帶你上天堂,錯誤的指標會扭曲整個業界,甚至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台灣最知名的錯誤指標就是電視的尼爾森收視率調查。這個長年被質疑的指標,樣本數小、代表性不足、黑箱作業,但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取代的指標,所以一直引領台灣電視界的發展,電視台都以它為評量績效的標準。於是新聞台綜藝化灑狗血,怪誕的談話性節目和拖油瓶連續劇就應運而生,收視率破1 就要裸奔跳海慶功,這黑箱指標影響了所有的一切。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矽谷知名創業家、投資人暨 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在上個月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IT’S TIME TO BUILD」。檢討美國面對疫情應對上的雜亂與失措,尤其是高科技聖地的矽谷,這些賺最多錢最先進的高科技公司,在這病毒危機下的貢獻是如此微弱。他的論點是「IT’S TIME TO BUILD」,美國必須恢復製造能力,不能像現在一樣,連最基本醫療需求的口罩、防護衣都無法大量生產。
 
  在這篇文章中他對各行業提出質問:「你做出了什麼?直接做出來、幫助別人做、教別人做、或照顧那些做出東西的人?」
 
  當然這文章引起很多爭議,部分原因也是Marc 本人的在軟體業和創投業的背景,他目前仍是 Facebook 和 eBay 的董事,投資的事業大都在這領域,在 2011 年還發表一篇文章《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闡述軟體已經吞噬了各領域傳統產業。所以他本人在過去也是這製造業外移現象的倡導者和美化者。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詞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意思是在危難來臨時,一個人的氣節才會浮現,更容易分出高下。同樣的道理,面臨當前的新冠肺炎危機,也更容易看出各家公司的應對能力和格調。
 
  絕大部份行業都受到影響,但仍有人不但不被波及,反而因此得利逆勢上揚,串流影音業者就是其一。Netflix 在今年第一季新增將近1千6 百萬新訂戶,超越原訂目標 1 倍。在此全球眾多人口被隔離在家之際,這樣的成長可以預期。不過在大賺之餘,Netflix 拿出來的回饋並不多,到目前只把10 部教育類型的紀錄片公開放到 YouTube,看到另一家另類教育影片業者 Pornhub 直接大器開放全球免費 Premium 一個月,相較之下實在太小氣。
 
  另一家新的串流業者 Disney+ 在去年 11 月上線,號稱每月平均新增 1 千萬用戶,看似這波疫情的受惠者。但線上服務看似光鮮亮麗,Disney 集團的金雞母還是實體的 Disneyland 主題樂園,去年相關收入占了總營收的一半。所以他們也是嚴重受災戶,剛宣布 Disneyland 全球 10 萬名員工開始放無薪假,但這引發內外的批評。連家族繼承人 Abigail Disney 繼去年臥底發現樂園底層員工翻找遊客留下的垃圾帶回家食用之後,也出面質疑讓員工放無薪假,高層卻照領豐厚紅利。

m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